无现金社会——有何不可?

香港反修例运动持续,社会上有人士鼓吹市民罢用八达通,以抵制港铁公司。  然而,香港大部分交通工具,除的士外,八达通似乎是唯一的电子付款方式,否则只可使用零钱。   事实上,这可带出几个问题:香港电子付款方式多元,不限于信用卡、Apple Pay 、支付宝等,为何交通只「行」于八达通?   同时,香港作为先进城市,许多小商店、小贩仍只收取现金,似乎未见「无现金社会」的蛛丝马迹?   而随「转数快」正式推出,香港似乎迈进了一大步,但它是否足以与邻近地区看齐呢?    外国的经验又是如何?

现时香港不少接受信用卡付款的地方都要客户刷卡签名,例如酒楼、大商店等。然而,非接触式或移动支付在海外也不是新鲜事,如伦敦和新加坡商户已广泛采用平板计算机、电话、甚至卡片阅读机上完成交易,更可简单在平板上按键给予小费。其实电子支付技术颇成熟,但在香港很多商户仍未采用,除了交易成本,还有甚么其他理由?与此同时,内地支付宝盛行于各大小商户,甚至有大学教授笑言嫖娼都可行,小贩档、乞丐也不在话下,为何本港手机支付未成气候?

有学者认为,最主要原因是香港信用卡及八达通发展成熟,享先行者优势。   早于2007年港人已平均持有2.6张信用卡,八达通发行量亦逾3,400万张。香港金融管理局于2014年已表示香港市面流通的信用卡有1947万张,按年上升1 .4%,而交易总额为1605亿港元,按年增加6.5%,当中75%为香港消费,可见信用卡的使用也十分普遍。   在香港,信用卡和八达通渗透率高,百元以上的交易市民大多会签卡付账,而以下的则是用八达通,大大压缩了其他电子支付在香港的发展空间。

此外,港人注重私隐权,对一个手机程序包揽所有财务功能有所保留,而市场上亦有不少成熟的程序独立处理实时支付、网上支付、汇款、P2P等。   不过,有趣的是,事实上港人常用的八达通在2010年曾被爆出售卖约200万客户的个人资料予6家公司作推广,并收取4400万元。

微信、支付宝在内地大行其道,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内地钞票最高面额仅为100元,本就不便于进行大面额现金交易。然而,由于个人信贷风险问题,人均信用卡量远比已发展国家少,特别在二三线城市,信用卡并非一般人可及。电字支付发展初期,内地类似八达通的支付卡只在个别城市的交通工具应用,并非全国普及。反而二维码付款成本低廉,无须额外安装设备,因此容易推广全国便利全民。加上中国科网和金融市场并不开放,缺乏外来竞争,两大巨头微信、支付宝垄断成为格局。因此去现金化需因地制宜。微信支付宝的成功归功于中国的特殊背景和条件。事实上,当商户拒绝现金交易,只设电子支付,难道不是对交易市场造成障碍?

去现金化是全球大趋势,但盲目追求无现金社会只会弄巧反拙。电子支付初衷是便利市民,提供更多元的交易选择,而不是取缔现金支付。而且,从一定程度上,长者的接受程度未必有那么高,没有键盘的智能电话本身对他们已是一大障碍,亦对网络世界有保留,尤其长者比较善忘,或更担心不见了电话就一无所有。 此外,虽说支付方法是个人选择,但去先现金化某程度上剥夺市民使用现金的权利。毕竟目前全球85%的交易仍然由现金支配。

在推动电子支付发展上,政府任重道远,除了需促进金融基建、制订法规保障私隐,亦需做好推广教育。而且,政府应采取更主动态度,以及促进开放市场。   曾担任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希尔表示说服放弃使用钞票需要更大的推动力,例如提高使用现金的成本、推出某些税种、实施某些激励措施。回顾香港,康文署订场的网上工具「康体通」2018年第二季才采用Apple Pay及Android Pay。令人感叹的是,政府不但步伐缓慢,更有偏袒八达通的迹象。   现时大众市民的交通津贴是八达通增值资助额,而长者2元乘车优惠亦是透过八达通进行。   换言之,政府是否变相鼓励市民使用八达通,间接阻碍其他电子支付方式?

电子支付具有庞大的发展潜力,尤其在企业对企业和个人对个人领域。然而,若不想电子支付只是代表更快的交易,那就需要配合人工智能及5G 技术,以改变市民的生活、旅行及消费模式。而台湾支付ezPay总经理宋志强曾用西部牛仔做比喻,「电子支付会不会成功,关键就在使用体验,像以前西部牛仔比枪法,谁枪快,谁就赢。」,谁能省下消费者交易过程中的几秒和步骤,他就是赢家。


FinMonster相信,企业的存在意义,最终是为改变世界﹑令世界变得更美好,金融业的本份,便是忠实地为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为创造社会效益的企业提供坚实后盾,而非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先。基于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崭新﹑属世界前沿的融资平台,串连企业与银行,致力为企业提供更美好的银行体验,务求令各种社会理想得以被实践﹑成为众人生活一部份。 FinMonster既快捷地为新创企业与中小企搜罗融资最佳利率,亦为香港各间银行配对合适客户。详情可见我们网页Facebook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