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银行—实而不虚?(上)

阁下也许对这样的银行体验见怪不怪:市民摩肩接踵,蛇长般的队伍蠕动缓慢。你望穿秋水,燥热难耐,恨不得猛揍一顿慢条斯理整理文件的银行员工。但谁又能否认,这就是大部分人不愉快的银行体验。你有否想过,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亲身去分行、递交成叠的纸质文件、等待漫长的处理过程?除开「时间就是金钱」的考虑,为什么银行盘满钵盈,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但服务费仍不友善,且存款利息微薄、借贷利息高企?你相信银行业秉持社会企业良心,不会剥夺你的利益吗?举个例子,你相信银行经理是根据你的需求向你推销最适合的产品吗?同时,本港经济备受打击,政府虽建议银行通融放缓,但不少中小企业仍被拒之门外,恨泼冷水,「你的信贷评级不及格,不好意思,本行未能接受处理。」银行批准贷款到底是看还款能力,还是借款需要呢?

事实上,科技可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银行痛处,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可即时比较各银行的利息、分析客户经理的经验习惯。目前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发出8个虚拟银行牌照予Livi VB(中银香港、京东数字科技和怡和)、SC Digital Solutions(渣打、香港电讯、电讯盈科、携程金融)、众安(百仕达) 、WeLab、蚂蚁(阿里巴巴)、贻丰(腾讯、工银亚洲、港交所、高瓴资本联同Perfect Ridge Limited)、洞见(小米、尚乘)及平安(平安保险)。

9月初最先获批牌照的3间虚拟银行曾向传媒表示,期望年底开业。本以为虚拟银行大战蓄势待发,但未闻号角声,似乎不如预期。香港社运激烈,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而除渣打外的本港虚拟银行均是中资大财团,不禁令人担心会否出师不利,惨遭夭折。适逢中港冲突,反修例风波未平, 「黄色经济圈」腾空而起,香港市民以政见作为消费标准。即使中资的虚拟银行犹幸躲过「装修风潮」,不知又是否能扛得住个别人士的「罢用」杯葛?而年长一辈好不容易学会使用电子银行,又会否愿意重拾新一套银行网络系统?

虚拟银行顾名思义是没有实体的银行,不像传统银行设有分行,主要透过互联网、手机应用程式等电子平台提供存款、借贷、投资、购买保险等零售银行服务。存款保障与传统银行一样,可获最多50万元的保障额。市民只需上传个人资料便可遥距开户和享受服务。事实上,虚拟银行在欧美地区早已盛行,如美国​​First Internet Bank早于1999年成立;英国的虚拟银行又誉为「挑战者银行」,早已提供各项优势服务,包括全自动快速审批按贷及开户,几秒即可完成过往以日为度的审批。中国内地的虚拟银行MyBank,实现全面人工智能的「310」贷款模式,贷款申请只需3分钟,人工智能1秒钟批出,全程0人手处理。

电子技术日新月异,香港作为亚洲领先的金融中心,金融科技发展却相对落后,地位备受挑战。香港在全球金融科技指数城市排名2020年报告排名11, 虽叫不过不失,但同为「小市场」的新加坡名列第四,亚洲排名第一。一如既往,美国和英国的科技遥遥领先,旧金山湾、伦敦、纽约分别位列前三。这似乎看来,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技术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本港银行体系固然有其优越性,但要在环球激烈的竞争下突围而出,思维和政策必须与时并进。

引入虚拟银行,向外国看齐无疑有助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虚拟银行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流动支付等智能技术于一身,有助香港向「智慧城市」迈进。金管局相信虚拟银行主要以零售客户为服务对象,尤其中小型企业,致力推动香港金融科技的创新,为银行客户提供新颖体验,提升服务质素和竞争力。然而,有学者估计,虚拟银行吸纳单个客户成本约为1500港元。

别于外国,香港市场和地方狭窄,银行分行众多,住宅跟分行相邻。有学者估算日后虚拟银行或会合并,剩下2至3间掌握核心客户,其余则淡出市场。然而,从银行业界角度出发,本港电子银行营运成熟,数目更绰绰有余,若打着节省租金和人力成本的旗帜,却投放大量资金和时间发展虚拟银行,这是否多此一举?从技术考虑上出发,小米、腾讯等中国科网巨头的金融技术超前,本港的金融科技初创银行会否难以比肩?归根到底,我们应该要问的是,或市场应该要告诉我们的是——虚拟银行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跳到下一篇:虚拟银行——实而不虚? (下)


FinMonster相信,企业的存在意义,最终是为改变世界﹑令世界变得更美好,金融业的本份,便是忠实地为企业提供各种融资服务﹑为创造社会效益的企业提供坚实后盾,而非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先。基于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崭新﹑属世界前沿的融资平台,串连企业与银行,致力为企业提供更美好的银行体验,务求令各种社会理想得以被实践﹑成为众人生活一部份。 FinMonster既快捷地为新创企业与中小企搜罗融资最佳利率,亦为香港各间银行配对合适客户。详情可见我们网页Facebook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