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潮下的「香港製造」—從納米口罩看香港創新產業生態

中國武漢肺炎疫潮爆發後,口罩再次成為香港人生活必需品,這是令人神傷的事。但提起口罩,我們其實可以延續早前有關科學園與數碼港和香港創新產業發展關係的討論。事緣有香港創新界朋友推介NASK口罩,理由有二:一為配帶舒適,二為香港製造。筆者Google 一下NASK口罩的背景資料,發覺NASK口罩之研發不失為有助了解香港創新產業生態的有趣案例。 

NASK 口罩的宣傳賣點之一,是在2016年榮獲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榮譽銀獎日內瓦國際發明展(Geneva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Inventions)始自1973年,瑞士政府有份參與籌辦。也在2016年,NASK 口罩背後的重要推手唐滈宏(Boris)接受香港媒體訪問。Boris 是「八十後、基層出身、香港土生土長、博士、納米纖維技術專家」,受訪時,他是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技術經理,NASK 口罩是NAMI 與盈宗製藥合力研發的結晶。在訪問之中,Boris對香港創新產業生態環境讚譽有加,原因之一,是從Boris角度看,實驗室成果能被商品化﹑不離地。他說:「現在香港的科研土壤正在改善,且若不是與盈宗製藥一拍即合,技術可能長期在實驗室內—『香港科研技術很高,但很多出唔到街,因為沒有產業配合。正如納米纖維技術如果沒有藥商配合,港人就不會買到這款口罩。』」



NAMI 事實上是非牟利機構,創自2006年,是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指定的納米技術和先進材料研發中心。NAMI與商界合作,在商界投資與創新及科技基金的支援下進行科研。NAMI成功研發新技術後,出資企業能優先得到技術使用權,企業會負責處理後續生產事務。2019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在全球三大科技展之一美國消費電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 CES)參展的NAMI也隨中國參展商減少而分沾好處,其研發成果「印刷感測器」(Printed Sensor)令不少觀展者感興趣。

創新科技署的背景也值得一提。創新科技署成立於2000年,負責管理始自1999年的創新及科技基金。至2015年8月31日,創新科技署已資助近5000個研究項目,所涉金額達近100億港元。於2006年,創新科技署設立五個研發中心,分別為:汽車零件研究及發展中心﹑香港應用科學研究院﹑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

納米口罩案例提醒我們,若只聚焦於科技園與數碼港發展,多少會見木不見林,未必能洞見香港創新產業發展全貌。

順便提提大家,在疫潮之中,納米口罩並非保平安的唯一選擇,聰明的香港網民已能按國際標準分辨不同類型口罩,各位朋友購買口罩之時請小心注意。Anyway,「千祈千祈千祈,洗手洗手洗手」,祝大家身體健康,同步過冬。

延伸閱讀:落雨點解要收遮?也談「中小企貸款協調機制」的幾個要點


FinMonster相信,企業的存在意義,最終是為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金融業的本份,便是忠實地為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為創造社會效益的企業提供堅實後盾,而非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先。基於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嶄新﹑屬世界前沿的融資平台,串連企業與銀行,致力為企業提供更美好的銀行體驗,務求令各種社會理想得以被實踐﹑成為眾人生活一部份。FinMonster既快捷地為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搜羅融資最佳利率,亦為香港各間銀行配對合適客戶。詳情可見我們網頁Facebook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