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港與科學園的未來 (一):發展軌跡比較

將香港發展成為創新城市之聲從無間斷,香港特區政府更在2015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以顯其志。數碼港與科學園看似功能相近,兩者合併,會否成為香港創新發展產業發展的重要game-changer?在談論合併的經濟效益之前,我們也許需先理解數碼港與科學園的不同之處。2018年3月,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親身告訴大家,數碼港與科學園是兩個本質不同的世界。當時輿論質疑,何以政府預算案對科學園及數碼港撥款金額不一,何以前者獲100億元﹑後者僅獲3億元。楊偉雄在記者會解釋,這是因為管理科學園的香港科技園公司乃為法定機構,管理數碼港的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則不然,故此兩者性質不一﹑各有不同需要,外界「不能直接比較」數碼港與科學園。當然,這種說法仍未足以清除外界疑團,須知道,香港特區政府全資擁有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

從數碼港與科學園的官方網頁簡介看,兩者所專注發展的領域既有重疊處,也有相異處。數碼港與科學園同樣重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發展,但科學園也專攻生物醫藥科技發展,數碼港則著力推動金融科技發展

數碼港與科學園較為明顯的相異處,是兩者形象不一—相較而言,數碼港較頻繁地被眨為地產項目。外界普遍認為,數碼港並非推動香港創新產業發展的重鎮。政府在2019年年初的預算案中提出數碼港擴建計劃,當時連親建制媒體都以「議員質疑借科研搞地產項目」如此負面的標題作報導。於同年4月,另一同具建制色彩的媒體甚至指「數碼港近三成租戶非從事科技相關業務」。在此之前的2018年3月,前線科技人員發文回顧政府創新政策的成效。他們的文章提到,在2003-2009年間,楊偉雄曾為數碼港的行政總裁。楊偉雄看似成功在任內令數碼港營運轉虧為盈,但文章特別指出,數碼港的營收主要來自酒店營收而非創新發展。《南華早報》的專欄作家Charley Lanyon則較一視同仁,他在文內探討數碼港與科學園是否同為「大白象」—事實上,在2020年年初,媒體也批評科學園以近百萬「培育」黃牛飛網站。無論如何,數碼港確曾孕育GogoVan與Klook等獨角獸。2017年,TNG 金融科技集團亦在數碼港的支援下得到達9億的A輪融資。及至現在,逾200家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在此紮根。企業銀行科技FinMonster是這個金融科技重鎮所培育的創新成果之一。

數碼港與科學園的另一相異處,是兩者發展軌跡不一—科學園與創新產業鏈上下游的關係較密切,至少從表面看,圍繞科學園的創新生態系統似乎更整全。除科學園外,香港科技園公司同樣管理大埔﹑元朗﹑將軍澳﹑屯門工業邨,以及位於九龍塘的創新中心(InnoCentre)。創新中心成立於1994年,初名為科技中心(TechCentre),至2006年改為現稱,現由香港科技園公司與香港設計中心聯營。此外,科學園也有與香港大學合作以支援新創企業

那麼數碼港與科學園應否合併?我們會在之後兩篇文章探討。

延伸閱讀:數碼港與科學園的未來 (二):合併的神話

延伸閱讀:數碼港與科學園的未來 (三):何為香港創新發展核心議題?


FinMonster相信,企業的存在意義,最終是為改變世界﹑令世界變得更美好,金融業的本份,便是忠實地為企業提供各種融資服務﹑為創造社會效益的企業提供堅實後盾,而非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先。基於這份信念,FinMonster提供嶄新﹑屬世界前沿的融資平台,串連企業與銀行,致力為企業提供更美好的銀行體驗,務求令各種社會理想得以被實踐﹑成為眾人生活一部份。FinMonster既快捷地為新創企業與中小企搜羅融資最佳利率,亦為香港各間銀行配對合適客戶。詳情可見我們網頁Facebook專頁